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乡村振兴的乡村人口变化与村庄整合规划!

    信息发布者:村里风光
    2019-04-03 19:07:43   转载

    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不可依赖原住民的人口扩增,而需要依靠产业提升、产业转变、产业聚集吸纳新的人口聚集,也就是要形成新的现代农民体系。在新人口的聚集下,乡村需要重新进行空间、产业、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规划。本文将探讨乡村振兴下乡村人口结构的变化,以及新形势下村庄整合规划的内容。

    乡村振兴的乡村人口变化与村庄整合规划!


    一、构建现代农民体系

    现代农民体系分为老农人、新农人、新乡民三类人群。

    1、老农人是乡村发展的基础力量

    传统农民是一种被动烙上的“身份”,他们参与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,开展标准化、专业化生产,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了基础支撑。

    农村中的一批想务农且有经验的“老农人”,通过教育培训和观念转变,其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必定获得提升,依然成为家庭农场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基础力量。

    2、新农人是乡村发展的市场主体

    新农人是具有知识、眼光、技能、追求的群体,包括新型职业农民和返乡就业青年。

    新兴职业农民往往具备相应的农业专业技能,依靠农业的生产性经营获得收入,他们通常成为专业大户、家庭农场主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经营主体、技术主体、服务主体,引领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。

    返乡就业青年是借助农村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趋势,在现代乡村的就业机会的吸引下返乡就业。

    3、新乡民是新形势下的人口聚集

    新乡民多是旅游等服务业发展的结果,是独立于城市人与农村人概念的特殊结构,它不再以乡村传统的户籍、土地进行划分,而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居住概念,包括康体疗养需求的“回归乡民”和创新创业需求的“情怀乡民”。

    乡村的山水、田园、天然食材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规律,及人文文化,成为对具有康体疗养需求人群最核心的吸引力。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归田园生活,养生、养老客群聚集到乡村,成为新乡民的主力军,也就是又康体疗养需求的“回归乡民”。

    一批心怀乡土的新知青、艺术家、跨界精英等人士是“情怀乡民”的代表人群,他们到乡村寻找创作灵感、追求田园生活,成为新型乡村农民,与原住民一起重塑乡村的人口结构、文化结构与社会结构。

    老农人、新农人、新乡民构成新型乡村居民结构,在乡村的聚集过程中形成乡村新的文化土壤与自治结构。而在未来的乡村发展中,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,必定会有一些村庄消亡,合并,也会有一些村庄整合发展壮大。

    因此,村庄规划应在透彻分析发展现状、存在问题的基础上,制定整体发展、整治及管控方案,优化空间布局、保护提升生态环境、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计、改善村民住宅条件、传承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、实现高效精细化管理、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。

    二、村庄整合规划五大内容

    村庄整合规划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:

    1、科学的空间布局及土地利用规划

    (1)优化空间布局

    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既保证了各功能的有效协调与运行,也决定了村庄的发展形态。

    村庄规划应在详细梳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,合理布局生产、居住、商业、休闲、行政五大功能,并在科学进行交通规划的基础上,延续村庄传统空间格局、街巷肌理和建筑布局,重点进行村庄布局形态、街巷走向与宽度、公共空间和景观廊道等要素的规划。

    (2)明晰土地用途

    土地是农业增效、乡村稳定、农民增收最基础的生产资料。

    传统乡村用地布局散乱、粗放利用严重,村庄规划应将土地的用途明晰、重点突出,将上位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、规模和布局安排落实到地块,合理布局各类用地,尽量做到生活生产相对分离,同时划分村庄建设用地控制线、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控制线、蓝线、紫线、黄线等用地控制界线,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规模。

    2、把控产业发展定位给予用地支持

    (1)把控产业发展方向

    在梳理产业现状情况、调查村民发展意愿的基础上,结合上位规划,从两个角度统筹考虑,确定产业发展方向:

    第一,村庄所处的地理区位。比如,毗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,更适合发展与城区、镇区产业相配套的产业。而远离城市集中建设区的村庄,更适宜从自身的特色优势资源出发,寻找产业发展方向。

    第二,村庄拥有的资源禀赋。以资源为基础,以市场消费为导向,充分激发村民个体的活力,选择既能体现当地优势、又有市场需求的产品进行创新开发,比如农作物、手工艺品、文化活动、地方传统节日等。

    (2)促进三产联动融合

    以农业为基本依托,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,以利益联结为纽带,通过产业联动、要素集聚、技术渗透、体制创新等方式,将资本、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,使农业生产、农产品加工和销售、餐饮、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,使得乡村第一、二、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、协同发展,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、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。

    (3)保障产业用地支持

    清理违法建设用地、改善待腾退低效产业用地,优先利用存量用地,以适度集中为原则,根据产业发展逻辑,提出新的产业用地布局及发展策略。

    3、完善乡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

    (1)乡村公共服务

    按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的思路,进一步加大政府提供乡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力度,把乡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分为文体、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就业和社会保障、乡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、农业生产服务、社会管理等七个类别,形成具体内容,并划分为政府、村自治组织、市场等三个供给主体,同时明确组织实施办法。

    (2)乡村基础设施建设

    大致可分为“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”三类。

    “生产”类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代表,根据农业发展需求,加大资金投入,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标准。

    “生活”类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、电力、生活污水收集管网、污水处理设施、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建设等生活配套设施为主。

    “生态”类基础设施建设,要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工程、污水治理工程,建立健全乡村居民自我管理机制、清扫清运机制、经费保障机制等长效机制,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。

    4、营造生态宜居的乡村环境

    (1)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
    人为建设活动应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,空间布局应尊重山形水势,契合地貌,慎砍树、禁挖山、不填湖,避免对田园景观破坏性开发和过度改造,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。

    (2)建设宜人的景观环境

    通过对违章建设的处理、公共空间及闲置地的统一管理、导引及宣传设施的规范设置、以及垃圾的日常处理等,营造整洁的街巷环境;加强村旁、宅旁、水旁、路旁、院内以及闲置地块的绿化美化工作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。

    (3)推广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

    建设规模化生态畜禽养殖场、养殖小区,推进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。积极开发生物质能资源,培育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燃料、肥料、饲料等生物质能产业。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、修复水域水质为目的,认真执行环保和渔业法律法规。

    (4)加强垃圾及污染处理

    加强乡村生活污水处理,提高垃圾清运率,普及乡村公厕,规范处理农业废弃物,推进“减煤换煤、清洁空气”行动,推广使用电能、太阳能、沼气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。

    5、构建“三治”融合的乡村治理机制

    法治强调乡村治理中要遵循有法可依、有法必依,是实现有效治理的前提。

    自治指的是通过完善民主自治制度,让广大农民享有民主权利,是乡村治理的根本。

    德治是基于乡村人情社会和熟人圈子的现实,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的治理手段,是乡村治理的基础。

   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,国家将社会治理的重心向乡村地区转移,乡村治理将迎来“三治融合”的制度改革,乡村民主制度建设将进一步完善。

    『地道国际·农旅』地道国际农旅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而设立,以深耕农旅、振兴乡村为使 命,以创新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为抓手,是中国农旅产业创新发展的领导品牌。致力构建田园综合体、农业产业特色小镇、共享农庄、康养综合体及乡村振兴产业。为企业家和参与者共建、共享、共赢行业生态平台。欢迎更多的朋友能一起参与共同推动行业生态的发展和完善,一起助力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……
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